“從海量數據中隨時提取所需信息”
——市自來水公司依靠“大數據”提高供水服務效率小記
“這要是在過去,想要找到閘門,只能憑著熟悉勞動路路段管網的工作人員靠記憶去判斷大概位置。如果位置偏差,在開挖過程就會對路面造成不必要的破壞。現在,有了‘大數據’找閘門方便快捷多了。”6月30日下午,市自來水公司管網管理處副處長侯志勇告訴記者。
侯志勇提到“大數據”的效率在我市供水搶修中得以印證。6月20日,市自來水公司管網管理處工作人員在管網巡線過程中,發現市區勞動路段原有的DN200mm閥門和DN300mm的管道閥門在道路施工中被覆蓋了,如果不及時尋找到閘門,會對城市供水造成影響。
據此,該處立即向管網普查辦求助。好在管網普查辦在2013年對勞動路路段管網已經進行了普查,并且錄入到GIS系統中。普查辦工作人員周子陽在GIS系統中找到兩個閘門的坐標,然后帶著GPS定位系統趕到現場,很快,系統中錄入的水表閥門在實地精確地找到了。
市自來水公司依靠“大數據”提高工作效率的想法,源自該公司測漏隊隊長于軍的一次親身體會。
2011年春節前夕,建東小區水壓不穩定,于軍和3名隊友排查聽漏。由于小區面積大,地下管網分布復雜,測漏非常困難,經過3天3夜的時間才查出漏點。“雖然居民恢復了用水,但這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,快過年了,3天3夜居民吃不上水,該有多著急。假如當時能很快找到漏點,居民就沒有了這份煎熬和不滿。”6月30日下午,采訪中,于軍回憶道。
這件事后,于軍進行了認真反思。他告訴記者,我市供水管網鋪設年代已久,地下管網錯綜復雜,長期以來都是人工管理一些主干管網的圖紙,還有一些管道信息只存在于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的腦子里。于軍說:“隨著城市快速發展,城市改造力度加大,管理者越來越覺得管理這樣一個龐大的自來水管線力不從心,有時遇到緊急情況無法及時解決,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。”
“如果有一個建筑與管網結合的平面圖,工作就容易多了。”于是,自2011年起,于軍在正常測漏的工作中又多了一份工作——制作管網圖紙。他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自己購置的GPS定位儀繪制出我市一些小區的管道管網圖,參照市自來水公司原有的主干管網圖紙,又結合市區建筑平面圖、百度衛星地圖四圖合一開始制作精確的小區地下管網布局圖。“我們測漏隊以智能手機為硬件載體,下載CED管網平面圖,在日常工作中隨時使用,準確查找管道位置巡線測漏。”于軍說。
在此影響下,2013年,市自來水公司投入資金,嘗試邁入“大數據時代”,對我市地下管網信息普查并錄入GPS衛星定位系統。通過系統可以測定供水管線及設施的三維坐標,為我市管網的日常正常運行、維護等提供決策和精準化服務。“現在可以隨時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所需信息,提高我市供水服務效率。現代企業,依靠人腦不如依靠‘大數據’。”于軍說。
“一些用戶在撥打熱線電話時,常常不能準確描述出精確地址,這給維修帶來麻煩。我們看到平頂山晚報刊登的社區平面圖后,就利用平面圖中準確標識的各個小區及小區的樓牌號,在工作當中根據平面圖與用戶所描述地址相結合,準確判斷出用戶具體位置,便于工作人員及時趕到用戶家中,處理用戶所投訴問題,提高工作效率。”6月30日,該公司客服中心熱線班主管朱迎斌告訴記者,平頂山晚報制作的“社區·地圖”也成了他們服務用戶的“大數據”。(本網記者毛璽璽)